全球
難民危機

©Eddy Van Wessel

難民

(refugees)

因迫害、戰爭或暴力而被迫逃離自己國家,跨越國境到其他國家尋求安全生活的人。對進一步迫害或傷害有充分理由恐懼,而不能或不願返回其原籍國。難民並受相關國際法律保護:聯合國於1951年通過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及1967年生效的《關於難民地位的議定書》,定義了難民的資格、權利及其所應受之對待。

境內流離失所者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IDP)

指的是因內亂和自然災害等因素被迫流離失所,但仍然在其國家境內移動的人群。因為仍受本國政府管轄,所以並未受到國際難民公約的保護,也無法得到多種類型的資助。目前IDP約有5,300萬人,佔所有流離失所者的半數以上。

移民

(migrants)

移民則是指因尋找工作,或因教育、家庭重聚或經濟不穩定等因素而遷移,非受直接迫害或人身安全威脅。有別於難民無法安全回到家鄉,移民可選擇返回家鄉並繼續受到其政府保護。近年來,比如地中海、中南美洲等大型流徙危機中,移動的人群常同時包括移民與難民兩種群體。

尋求庇護者

(asylum seekers)

尋求庇護者是在另一個國家尋求長期合法避難所的難民,指的是已逃出自己國家,為獲得法律保障和物資援助,正在他國提出庇護申請、確認難民身分,但尚未獲得認證的群體。各國有責任在適當時間內審查庇護申請──儘管「適當的時間」是非常主觀的衡量標準,尋求庇護者經常被拘留以等待申請獲得審查。

流離失所者當中包括:

面對的困境和難題

在尋求安全的路上,遭受暴力、拘禁、奴役或虐待,沒有乾淨用水和食物,可能導致疾病和營養不良,都威脅著流離失所者的身心安全;當落腳於難民營中,擁擠和衛生條件不佳的生活環境,沒有可期待的未來,也令他們的身心健康岌岌可危,亟需醫療的支援。

©Pau Miranda

無國界醫生協助流離失所者的專案地區

資料來源:聯合國難民署(最後更新:2021年6月)  

全球難民與境外流離失所者分布

69%的人來自這五個國家
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者,超過三分之二來自以下5個國家。

  • 敘利亞 680萬
  • 委內瑞拉 460萬
  • 阿富汗 270萬
  • 南蘇丹 240萬
  • 緬甸 120萬

39%的人由5個國家收容
土耳其收容的難民人數最多,有380萬人。哥倫比亞排名第二,超過170萬人。

  • 土耳其 380萬
  • 哥倫比亞 170萬
  • 烏干達 150萬
  • 巴基斯坦 140萬
  • 德國 120萬

資料更新至2021年

無國界醫生協助流離失所者的專案地區

無國界醫生的醫療應對行動

疫苗接種和傳染病治療

流離失所者經常被迫生活在衛生條件不佳的環境,常見疾病包括急性腹瀉、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膚疾病。過度擁擠、通風欠佳的難民營,也容易爆發白喉、霍亂和麻疹並迅速傳播。

無國界醫生為難民提供基本醫療以及大規模疫苗接種,尤其是死亡風險極高的的五歲以下兒童,以保護他們免受可預防疾病感染,同時降低傳染病爆發風險。

©Yann Libessart/MSF

手術與婦產科服務

因天災、衝突或暴力迫害而流離失所者,可能遭受各種身體傷害,如槍傷、爆炸傷害和性暴力等。懷孕和即將分娩的女性難民,可能面臨併發症的致命風險,迫切需要產科照護。

無國界醫生在前線提供即時急救、外科手術以及創傷護理,以及針對母嬰及生殖健康的醫療服務。

©Alexis Huguet

心理健康照護

無國界醫生在救援流離失所者的多數專案中提供心理健康照護,這是改善人們健康狀況的重要環節。

流離失所者往往在逃離前和旅程中遭受到暴力,也可能成為難民營內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許多人有持續性的焦慮以及對未來的恐懼。這些經歷將造成嚴重的精神創傷,甚至導致自我傷害和自殺。

©MSF

改善衛生條件

清潔的水對健康至關重要。不衛生的生活條件和水污染可能導致霍亂等水媒疾病的傳播。

無國界醫生非常關注難民營裡的水和環境衛生,如改善供水、污水處理和廢棄物處理。救援團隊會在營地附近汲取水資源、用卡車運送淨水、在受影響地區安裝、修理和清理廁所等衛生設施。我們也會派發消毒套組,宣導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避免疾病蔓延。

©Frederic NOY/COSMOS

分發緊急救援物資

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團隊向流離失所者分發基本必需品,以便他們能夠度過緊急難關,如食物和飲用水、毛毯、帳篷、煮食和清潔工具等。

尤其是那些剛經歷武裝暴力或嚴重危機的地區,例如遭到轟炸的敘利亞西北部、火山噴發後的剛果民主共和國。

©Abdul Majeed Al Qareh/MSF

應對難民危機的重要救援行動

©MSF

1975 / 柬埔寨人逃離赤柬
紅色高棉時期,數十萬柬埔寨人為逃離政權的暴行到泰國尋求庇護。無國界醫生開始了首次大型醫療計畫,援救難民營中的倖存者。

1975 / 柬埔寨人逃離赤柬統治

©John Vink

1991 / 庫德族人大逃亡
波斯灣戰爭後,無國界醫生展開了迄今最大規模的難民救援行動之一,在土耳其、伊朗和約旦,協助因伊拉克軍隊入侵而被迫逃亡的庫德族人。

1991 / 庫德族人大逃亡

©MSF

1991 / 索馬利亞內戰
索馬利亞陷入嚴重內戰,無國界醫生是當時唯一能留在首都摩加迪沙的外國救援組織。數十萬人逃到肯亞達達阿比的難民營,MSF至今仍在此處提供醫療援助。  

1991 / 索馬利亞內戰

©Klaas Fopma

1994 / 盧安達種族屠殺
總統暗殺事件引發了種族間的極端復仇行動。MSF堅守盧安達首都進行救援,並幫助超過100萬逃往鄰國的難民。這場大屠殺令無國界醫生史無前例,公開呼籲國際間的軍事介入。

1994 / 盧安達種族屠殺

©Yuri Kozyrev/Noor

2012 / 敘利亞武裝衝突
敘利亞內戰爆發,近十年間不斷升級的衝突導致上千萬人被迫離家。無國界醫生在衝突的最初即開始透過支援當地的醫療設施、提供藥品與基本物資的供應等方式援助流離失所者。  

2012 / 敘利亞武裝衝突

©Ikram N'gadi

2015 / 地中海難民搜救
巴爾幹移民路線關閉後,跨越地中海成為尋求庇護者前往歐洲的唯一路徑。面對持續攀升的死亡人數以及歐洲各國遲遲無法承諾提供救助,無國界醫生發起地中海搜救和醫療援助行動。  

2015 / 地中海難民搜救

©Moises Saman

2017 / 羅興亞難民危機
緬甸的羅興亞人長期遭受迫害。2017年軍方發起最大規模的暴力清剿行動,數十萬人逃往孟加拉。無國界醫生擴大在該地區的援助行動,為難民營改善水利衛生並提供醫療照護。  

2017 / 羅興亞難民危機

©Jason Rizzo/MSF

2020 / 衣索比亞內亂衝突
衣索比亞提格雷地區爆發軍事衝突,數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在國內流浪或逃往蘇丹避難。無國界醫生在衣索比亞境內和鄰近的難民營提供緊急醫療照護。  

2020 / 衣索比亞內亂衝突

©Evgeniy Maloletka

2022 / 烏克蘭戰爭
烏克蘭戰事爆發以來,動盪的局勢迫使約900萬難民逃往鄰國。無國界醫生在烏克蘭全境各地進行應對,並為被戰爭影響或被迫逃離的人們提供醫療服務。

2022 / 烏克蘭戰爭

曾前往難民營的台灣前線人員

夏肇聰

外科醫生
  • 任務期間:2022年3至5月
  • 工作地點:南蘇丹/班提烏流離失所者營地

洪災及暴力衝突令南蘇丹許多人被迫離家,班提烏流離失所者營地目前容納約13萬人。營地居民面對著暴力衝突、糧食不足及傳染病肆虐的多重危機。夏肇聰派駐在營地附近的無國界醫生診所,是附近唯一能為營地13萬難民進行外科手術的地方。在支援的兩個月期間,做為院裡唯一的外科醫生,每天十來台手術是日常,他進行了各種手術包括:槍傷、穿刺傷,開胸剖肚,骨折、截肢,甚至還有接生。

「記得有一次是遇到一個小朋友腸子破掉,如果不是送到我們醫院來,說真的應該就不會活下來了。在手術後過了5天,他已經可以開始進食,他很感謝我們,這種時候說實在蠻感動的,也更確定來這裡是對的事。」

“成為無國界醫生,是我20年前還是學生時就立下的志願。我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準備。現在,我是無國界醫生的任務人員,為最需要的人提供醫療協助。”

鄭巧鈺

財務與人資人員
  • 任務期間:2018年5至8月
  • 工作地點: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

在孟加拉的科克斯巴扎爾地區容納了約100萬羅興亞難民。難民營內人口擁擠,只有竹竿和塑膠布搭建的臨時住處和廁所。

鄭巧鈺前往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專案,支援財務和人事相關工作。難民營中沒有教育和工作機會,常導致難民的無力感和心理壓力。招募羅興亞人協助專案中的翻譯、值班守衛或社區健康推廣的工作,可以讓他們得到一些補助,也能重新建立生活的掌控感。這也是人資人員工作中重要的一部份。

註:照片為鄭巧鈺在2016年於南蘇丹工作時所拍攝。

註:此為鄭巧鈺2016年於南蘇丹工作之資料照片。

“在2017年的大出逃之後,就一直從無國界醫生內部以及媒體上接收到羅興亞難民的遭遇,真的很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實際到前線去為他們做一些事情,正好專案有需要、有這樣的機會,我就立刻答應了。”

黃崧溪

感染科醫生
  • 任務期間:2017年1至8月
  • 工作地點:南蘇丹/班提烏流離失所者營地

南蘇丹自2011年獨立,十多年中大半的時間充斥著內戰與暴力,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基本的生活需求與醫療服務都無法得到滿足,衝突令許多人逃離家園。

黃醫師在當地服務時,看到人們會因為安全疑慮而不願回家,家園所在的小鎮對他們來說是充滿心理創傷的地方。或是因為診所在敵對勢力範圍內,而寧可放棄免費就醫的機會,擔心會有生命危險。這些都令他深切感受到暴力對人們身心的傷害,和揮之不去的陰影。他在無國界醫生的診所支援了6個多月,24小時待命,負責一般醫療、急診及培訓當地人員。

“過去10年如此,未來10年會怎麼樣呢?我想,和平應該就是我最希望10年後南蘇丹的樣子吧!希望營地的鐵絲圍籬可以被打破,路上不再是持槍士兵與坦克,我的朋友們也真能遠離戰事與它所帶來的恐懼。”

以行動支持醫療人道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