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的重要資訊,了解無國界醫生在各地的工作,接收最新活動消息與緊急報告,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
在救援前線管理人力資源
林素靜(Susan)是來自香港的人力資源經理,2017年5月獲派往阿富汗,參與她首個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任務,為期半年。期間她參與了位於喀布爾和霍斯特(Khost)等不同地點的四個專案,負責確保人力資源及行政管理有效運作,並為國際救援人員提供支援,以及培訓當地員工。
當知道我第一個參與救援任務的地方是阿富汗,要由一個全無戰亂、非常安穩的城巿,前往一個戰亂國家,難免有點心驚膽跳。我的前線職位是人力資源經理,主要是到位於阿富汗不同省份的四個無國界醫生救援專案,支援當地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的同事。
為期六個月的阿富汗救援任務裡,我了解到無國界醫生為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規定國際救援人員不能擅自外出,每次離開辦公室都必須得到多重批准。而所謂的外出雖然只是到車程只有五分鐘的超級市場補充糧食,但已成為大家每週最開心的時間。
剛抵達便已感受到在衝突地區工作的危險性。我在5月29日到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當晚宿舍附近傳來幾下「砰、砰、砰」的聲音。起初我以為是放煙火,感覺親切如在香港,便想立即走到戶外觀看。但當我正想踏出門外,已被另一個救援人員攔下,他要我必須留在室內,因為傳來的聲音其實是槍聲。我當下心中一沉,擔心流彈是否會射進無國界醫生建築物的範圍內。
5月31日早上9時左右,當地德國領事館附近發生爆炸,造成幾百人傷亡。當時我剛完成早上的會議,正返回辦公室。由於我曾經歷過地震,爆炸發生時我誤以為是地震,威力有如五級,歷時約兩至三分鐘。同事隨即告知我是爆炸,必須立即留在辦公室。當下我感覺茫然,腦海一片空白。
在這個幾乎每天都會聽到槍聲,每天都會有炸彈爆炸發生的國家,救援人員的心理狀態相當沉重,特別是醫護團隊。因為他們的任務是拯救生命,但自己的性命亦受到威脅。作為人力資源部門的一分子,關心各個救援人員是份內的事。我曾經遇過一位醫生,她第一次出國,抵達後已多次說自己不習慣。最初幾日,她沒有參與群體活動,亦甚少說話,其他同事原本想多給她一點空間適應環境,但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星期。 到第二個星期,她要求提早結束任務,因為她無法適應這個環境,亦感思鄉。大家都感到突然,遂與她一起探討、分享,而每位救援人員初來到這個國度,同樣都需要時間適應。不同的是各人的適應時間有長有短。經過傾訴分享和互相支持,這位救援人員最後決定留下,後來更考慮延長任務,可見救援人員之間增加溝通、互相勉勵的重要性。
很多朋友都有個疑問:「無國界醫生不是只需要醫護人員嗎?」其實醫護人員背後亦需要支援,如負責採購、物流、人力資源、財務等專業人員提供的服務,發揮團隊精神,才能讓醫護人員無後顧之憂地救傷扶危。事實上,前線救援人員中,約六成為醫療人員,餘下四成為非醫療人員;而國際救援人員與當地員工的比例則為1:10。透過國際救援人員與當地員工的合作,才能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人魚吃,不如教人釣魚),長遠為當地培訓醫療及行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