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瘧疾到糧食危機,全球氣候變遷加劇人道危機,無國界醫生的見證與應對

2024-08-09

氣候變遷不僅影響環境,更對全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無國界醫生在第一線見證了氣候危機如何加劇疾病傳播和糧食短缺,特別是在世界上最脆弱的地區。本文揭示了氣候變遷對人道救援的挑戰,以及無國界醫生如何創新應對,同時努力減少自身碳排放,開創綠色醫療新模式。

氣候變遷是全球健康的無形殺手

炎炎夏日,台灣有些地區溫度甚至超越攝氏40度。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包含熱中暑、熱痙攣和熱衰竭等熱傷害。

無國界醫生國際醫療秘書格瑪俐醫生(Dr Maria Guevara)以馬來西亞為例表示:

像馬來西亞這樣的國家,在水泥叢林裡,高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的狀態讓天氣比過往更熱,再加上日益惡化的污染、水源不安全,能源消耗將會增加。幾乎不可能有辦法降溫。很明顯,過去幾十年的人類活動造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候變化。

格瑪俐醫生也曾撰文直言,氣候變遷對人們的健康有著災難性的影響。

無國界醫生的團隊在各地見證了氣候變遷加劇疾病與糧食危機。「那些想知道氣候變遷是什麼樣子的人應該來莫三比克。我們首當其衝地受到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國家的影響。現在我們一年四季都有瘧疾,我們遭受著一次又一次的颶風襲擊。」這是無國界醫生工作人員阿達莫(Adamo Armado Palame)的話。可悲的是,他所描述的情況在許多其他地方都是現實,同時也是無國界醫生在2023年COP28 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的發聲,希望讓大家重視氣候變遷影響之餘,也關注面臨人道危機的族群正受氣候危機的威脅。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人的負擔,包括無國界醫生所援助的人。

根據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2023: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指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影響到全球許多地區的極端氣候事件,對自然與人類造成不利的影響及損害,許多脆弱社區受到的危害尤其嚴重。

瘧疾、登革熱… 氣候緊急情況帶來的更大風險

作為一個人道醫療組織,無國界醫生的團隊近年已經注意到氣候變遷導致的緊急情況已經讓處於弱勢的人面臨更大的傳染病、因作物歉收導致的營養不良等風險,他們本身已經無法獲得基本的醫療,還要承擔氣候緊急情況的衝擊。

以瘧疾與登革熱為例,降雨量的增加恐導致感染瘧疾和登革熱等媒介(昆蟲)傳播疾病的人數增加。無國界醫生從2019年起在南蘇丹觀察到暴雨及洪水,組織在當地治療的瘧疾病例連年增加,從2020年195,300增加到2023年347,100例;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從2023年5月至2024年初,陸續在不同地區發生洪災,導致許多人們受到影響,根據無國界醫生統計,瘧疾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數,是衝突、腦膜炎、霍亂、麻疹和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總和的四倍。

乾旱與洪水也對部分已經有營養不良情形的人們產生影響,例如在尼日(Niger)首都尼阿美(Niamey),降雨引發洪水而摧毀了農作物,無國界醫生團隊過去兩年中觀察到尼日的營養不良病例增加,截至2023年共有49,700位兒童接受無國界醫生的營養不良餵食門診治療;馬達加斯加是受氣候變遷威脅的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幾年都面臨強力氣旋的侵襲。

2023年,無國界醫生團隊發現該國東南部地區家庭面臨糧食不安全、瘧疾和極端氣候事件的三重危機,我們也做出應對,治療了14,300件瘧疾案例,收治5,860兒童進行營養不良治療計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5年至2022年間,瘧疾病例和因該病死亡的比例增加了25%至55%。2023年世界瘧疾報告也指出,2000年至2022年間,比例暴增超過100%。

MSB192482.jpg
在馬達加斯加,營養不良的狀況也助長瘧疾,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工作重點是解決營養不良與瘧疾,每週都會到各社區做健康推廣、診斷和患者訪問。©MSF

極端氣候是人口流離失所的推手

更頻繁和嚴重的極端天氣事增加了傳染病和糧食不安全的風險,洪水、颶風和龍捲風等天災的發生,可能導致人們流離失所。當人們失去家園或因極端天氣而無法居住時,他們將被迫遷移。

其中一個案例是2022 年 9 月,無國界醫生在巴基斯坦面對前所未有的洪水,全國三分之一的地區被淹沒,至少 3,300 萬人受到影響,其中許多人失去了家園,無國界醫生隨即在巴基斯坦展開應對行動,協助數百萬的災民。我們針對兩個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巴羅契斯坦(Balochistan)省、開柏普赫圖赫瓦(Khyber Pakhtunkhwa)省和信德(Sindh)省,提供醫療照護,並同時針對持續爆發的瘧疾進行治療與預防。

不可否認,無國界醫生在應對氣候緊急情況的起步較晚,但我們正在採取多項解決措施。考慮到我們在全球危機中的碳密集性,減少我們的碳足跡面臨許多挑戰。即便如此,我們仍意識到我們對人為環境的破壞。

無國界醫生的減碳之路

因此,2021 年無國界醫生承諾在 2030 年將排放量比 2019 年的水準減少至少 50%。

同時,我們正在努力確保有效率且對社會負責的供應鏈,以減少、重複使用和回收醫療材料和設備。例如,在烏干達,我們有一個專案,目標是用當地社區就地取材製造生態永續的塑膠袋,取代我們每年用在發放藥品的數百萬個塑膠袋。我們也減少醫院和診所的醫療廢棄物,包括開發在適當的情況下捨棄使用一次性產品的選擇。

MSB88669.jpg
無國界醫生在獅子山共和國的凱內馬區的漢哈(Hangha)醫院設立太陽板,為醫院提供電力。 ©Mohammed Sanabani/MSF

無國界醫生在部分專案裡,使用太陽能板為我們的醫療設施提供電力,在獅子山共和國的第三大城市凱內馬,組織替一家擁有182個床位的醫院設置太陽能板,為住院部、實驗室、醫學影像中心、血庫、急診室及產科病房提供電力。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