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的重要資訊,了解無國界醫生在各地的工作,接收最新活動消息與緊急報告,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
台灣醫師非洲坦尚尼亞行醫:搶救雙胞胎與高風險孕婦的生死時刻

台灣婦產科醫師王敬維遠赴非洲坦尚尼亞偏遠城鎮,執行為期三個月的醫療任務。在這個距離首都十多小時車程、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區,他深刻體會到當地女性面對生死關頭時展現的驚人韌性。
台灣醫師深入非洲醫療前線
每一次順利的分娩、每一位平安的母親,每一位活潑的新生兒,都展現了生命的韌性。
婦產科醫生王敬維
2024年10月,無國界醫生婦產科醫師王敬維(Dr. Rayman Wong)遠赴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參與位於西部城鎮利瓦勒(Liwale)的任務。利瓦勒是在醫療資源極度缺乏、距離首都杜篤馬(Dodoma)需十多小時路程的偏遠地區。
無國界醫生和當地的衛生部門合作,致力於改善當地母嬰健康,提供緊急產科服務,包括難產、剖腹生產、流產併發症、妊娠高血壓及妊娠瘧疾等情況之處理。王醫師與團隊每日面對許多長途跋涉求醫和高風險分娩的孕婦,和完成一場又一場與時間競賽的手術。
王醫師回憶:「有時孕婦坐摩托車來醫院,顛簸兩三個小時,來的時候已經大出血,幾乎休克。這種情況每天都可能發生。」
搶救雙胞胎與16歲瀕死少女
在眾多令人揪心的病例中,有一宗特別讓他難以忘懷。某天有一位40歲媽媽,從距離6小時車程的地方轉診到無國界醫生的醫院來。這位已經有八個小孩的母親,目前正懷著雙胞胎。「我過去一看,其中一個寶寶的腳已露出體外,我心裡很驚訝。」王醫師趕快為這位產婦進行自然分娩,最終雙胞胎姐妹安全來到這世界上。
另外還有一位16歲的穆斯林少女,也讓他印象深刻。這名少女一個月前因腹痛和出血,在缺乏醫療資源的情況下,鄰近的診所初步診斷為不完全流產,並進行了手術。
但因為腹痛持續加劇,在家人陪伴下來到無國界醫生的醫院。這位少女揭開面紗後,露出蒼白的臉色,突然在診間內倒地不支。在經過理學檢查和超音波檢查後發現這位少女為子宮外孕併腹腔內有大量出血的狀況。所幸在經過手術和術後的輸血等照護後,少女活了下來。
術後第二天少女便在家人的陪伴下,開始下床走路到坐在醫院外的空地,脫下面紗對醫院工作人員面露笑容,出院當天更主動照顧在旁另一位子宮外孕的術後患者。王醫師說:
我看著她為其他患者蓋上薄被。這些女性所展現的生命韌性,總深深觸動我的內心。
當地孕婦們由於多產,加上就醫可及性差、婦人對妊娠期期間嚴重症狀的認識不足和醫療資源有限,許多高風險妊娠或危及性命的疾病都未能被及早發現或被診斷,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除了臨床工作,無國界醫生也致力於社區教育,讓更多人了解產檢和醫療的重要性。王醫師說:「這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結構的挑戰。」
三個月任務改變一生,「孩子將是國家未來」
三個月的任務轉瞬即逝,但在那段日子裡,王醫師每天都提醒自己:「這些孕婦不是只有現在的需要,她們的孩子將會是這個國家的未來。」
離開坦尚尼亞,他仍惦記著利瓦勒的病人和同事。「有時候我們做的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生的轉捩點。這也是我選擇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原因。」
「在那裡,每一次順利的分娩、每一位平安的母親,每一位活潑的新生兒,都再再展現了生命的韌性。能夠參與無國界醫生在當地的任務,是我莫大的榮幸,也成為我行醫中寶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