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PTSD創傷後壓力症患者激增,男性患者比例持續上升

烏克蘭戰爭持續三年,心理創傷已成為比身體傷害更嚴重的隱形危機。無國界醫生在文尼察設立的心理支援中心數據顯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從2024年1月的57人激增至2025年4月的118人,其中男性患者比例持續上升。退伍軍人面臨重返社會的雙重挑戰,而心理健康的污名化更加劇了求助困難。透過專業治療和同儕支持,患者正逐步走向康復之路。

烏克蘭超過半數人口心理健康惡化

烏俄戰爭導致超過半數烏克蘭人心理健康顯著惡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最普遍的健康問題為心理健康困擾,影響46%的人口,其次是心理疾病(41%)和神經系統疾病(39%)。

無國界醫生(MSF)正因應烏克蘭各地因戰爭而急需心理支援的人群,特別聚焦於最脆弱的群體,包括仍住在前線地區的人、直接經歷戰火者(如重傷者及其家人)、境內流離失所者(IDPs),以及失去親人者。

在烏克蘭中部的文尼察,無國界醫生設有一座專門治療創傷壓力的心理支援中心。中心內的醫師、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和健康推廣員一同為因戰爭罹患 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人提供協助。為促進復原,團隊提供個別治療與團體創意課程。2025年以來,尋求心理創傷協助的人數明顯上升。

此外,無國界醫生也為退伍軍人、傷者、退役後重返平民生活者、其親屬及因戰爭流離失所者,提供實證基礎的治療服務。該中心採用「眼動減敏及再經歷治療法(EMDR)」等療法,協助患者處理創傷記憶並減輕創傷後壓力症。

退伍軍人治療需求持續攀升

無國界醫生醫療統籌克里斯丁‧姆旺格拉(Christine Mwongera)表示:「在我們中心接受創傷後壓力症積極治療的病人,每月人數從2024年1月的57人增加到2025年4月底的118人,我們看到當地心理健康支援的需求非常龐大,尤其是男性。新進病患中,男性比例逐漸上升。許多人是退伍軍人,他們曾在衝突地區生活與工作,如今在適應相對安全的環境、重建社會連結方面遇到困難。我們也觀察到,許多病患需要系統性的長期治療。」

尤其是男性,常因汙名化而羞於求助。在烏克蘭,心理健康相關的污名仍是一項主要障礙——對男性而言更是如此,根源在於長期的文化與歷史觀念。對於那些從戰區返家、試圖重新融入社會的人來說,親人的支持往往也不易發揮作用。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的人常認為自己能夠自行應對,不需要醫療協助。然而,這種難以察覺的疾病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冒險行為,使日常生活陷入創傷、孤立與身心疲憊的惡性循環,也加劇慢性病病情。

27歲的退伍軍人亞利山大.澤聯尼(Oleksandr Zelenii)說:「我坐在治療師對面,當他問我什麼讓我困擾時,我誠實地回答:所有事情,包括他在內。」澤聯尼在盧甘斯克地區遭遇雙重爆炸,嚴重受傷,如今帶著腦部損傷、睡眠障礙、記憶力衰退,以及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如易怒、缺乏動力、社交困難)生活。「經過多年的復健和無國界醫生持續的心理支援,我現在感覺更平衡、也更平靜。我甚至已經申請了一份新工作,要擔任同儕支持者。因為我相信我準備好分享經驗,幫助他人走上復原之路。」


無國界醫生在烏克蘭

自烏克蘭遭全面入侵以來,無國界醫生持續調整其工作,以應對戰爭帶來的新挑戰。2025年的主要工作包括:提供救護服務,將重傷患者從前線轉送至安全地區;設立行動診所,為前線地區民眾提供診療與所需藥品;在車卡夕地區展開重傷患者的早期復健;於文尼察地區提供創傷後壓力症治療與心理支援,並捐贈藥品。此外,無國界醫生團隊也在赫爾松、頓內次克、尼古拉耶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及哈爾科夫地區的城鎮與村莊設立行動診所,提供初級醫療、心理諮詢、心理教育,以及性與生殖健康服務。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