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的重要資訊,了解無國界醫生在各地的工作,接收最新活動消息與緊急報告,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
香港:無國界醫生2023-2024無家者醫療專案完成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城市,給予人一個繁榮、資源豐富的印象,然而城市內也有些長期被邊緣化的群體,徘徊於本地健全的醫療體系外圍,當中包括無家可歸者。
計畫背景與目標
無國界醫生自2023年8月起在香港,為居於油尖旺區及深水埗區、大部分年屆50歲或以上的無家可歸者,提供免費基層醫療照護。我們在過去一年多觀察到社區在推行相關服務時有更高意識去提供全面醫療照護,相關能力亦持續提升。社會各界如能提供更大力的支援,將能更全面應對無家可歸者的健康需求,而這個專案所採用的醫療社會合作模式,可供本地機構在未來推行相關服務時繼續開發。
醫療挑戰
無國界醫生在制定和推行專案的過程中,觀察到香港無家可歸者在得到充分醫療照護上的兩大挑戰:本地醫療體系的設計未能全面考慮到他們獨特的生活條件,導致他們在獲取醫療照護時遇到障礙;其次,在生活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無家可歸者難以同時兼顧各方面的需求,在演變成疾病前,一般缺乏動力積極求醫。
為應對這些需要,無國界醫生採用醫療社會合作模式,與本地非營利組織一同提供以病人為本的全面照護。專案由無國界醫生負責提供醫療照護,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定期基本健康檢查、健康推廣講座和心理社交支援,並由合作夥伴負責跟進個案。組織又為合作夥伴提升培訓和物資支援,以確保在2024年12月無國界醫生專案完成後,無家可歸者能持續獲得支援。
服務模式
為協助無家可歸者應對醫療需求,無國界醫生團隊著重提高他們的健康意識和積極求醫的動力,助其養成健康習慣,同時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專案旨在透過為無家可歸者連結所需支援及服務,提升他們獲取並理解所需的健康資訊和服務的能力,並鼓勵他們主導自身的身心健康。

成功個案分享
無國界醫生團隊經過多月以來的定期活動和支援,發現到不少無家可歸者在態度上也產生了轉變。
阿明*住在我們合作夥伴之一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轄下的宿舍。他向我們表示,平時少有特別病痛的他一直以為自己身體健康,在參加無國界醫生的活動之前並沒有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他憶述:「無國界醫生在今年五月為我做基本檢查時發現我血壓的收縮壓(又稱上壓)指數超過 200毫米水銀柱!」正常血壓的上壓及舒張壓指數是140/90毫米水銀柱。上壓高達200毫米水銀柱意味者阿明是心臟病、中風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健康問題的高危群體,急需進一步的醫療護理。
阿明起初仍猶豫是否應該求醫,但在無國界醫生團隊和社工持續的鼓勵和勸告下,他決定在翌日前往醫院求醫。阿明在八月的一次健康檢查時帶了一份記錄,顯示他的血壓在近三個月有所改善。阿明與團隊分享他除了服用藥物外,亦調節了飲食習慣並會定時做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
除了阿明外,無國界醫生亦協助其他生活困難的無家者改善身心健康。無國界醫生團隊每週舉辦心理社交支援小組,阿偉*是定期參加者,他表示平時很少能夠自在或放心地與身邊的人敞開心扉,抒發情緒和分享自己所面對的困難。這個在無家者聚集地舉行的支援小組,為阿偉與其他有類似生活經驗和社交圈的同行者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分享內心感受。
在這些支援小組中,無國界醫生輔導員帶領參加者討論一些在日常生活上難以獨自面對的狀況,例如失去與接受、壓力管理和社會意識等。阿偉表示 :「起初參與小組是因為與朋友碰頭。參與幾次過後,我發現其他參加者會談及他們面對的困境以及應對方法。從他們的分享中,我得到啟發如何處理自己問題。」另一位小組參加者芳姐*亦表示認同:「參與小組可以聽到其他人分享經歷,亦同時為分享者帶來支持及鼓勵。」
社區轉變與持續發展
在過去16個月專案運作期間,無國界醫生不僅在無家可歸者身上,亦在支援無家者的群體中看到轉變。
無國界醫生合作夥伴同路舍(ImpactHK)助理專案經理(社區發展)鄺昫洋在這段期間與我們的醫療照護團隊緊密合作,致力解決無家可歸者的健康需求,他指出:「我們社區中心團隊的內部文化有所轉變。」 同路舍不久前成立了自己的復康服務團隊,擴大服務範圍以接手無國界醫生團隊提供的部分醫療和心理社交支援活動,為社區中心服務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援。「假若團隊沒有和無國界醫生合作,我們未必會發展這類型的服務。」
透過醫社合作模式,無國界醫生和合作夥伴體會到,要為需求獨特的無家可歸者提供支援,確保採用以病人為本、全面且專門制定的方案至為重要,這亦有助我們得到他們的接納與信任,並了解他們獨特的需求和協助他們獲得合適的跟進支援及轉介。
- 化名以保密其身份及隱私
香港專案服務數字 (2023年8月 - 2024年12月)
合作夥伴的服務使用者包括無家可歸者以及在專案期間一些非無家可歸者的低收入人士
- 308名健康檢查參加者
- 595人次護理師跟進
- 36名參加者獲轉介
- 103人次創傷照護
- 735名個人健康講座參加者
- 400名小組健康講座參加者
- 242名心理社交支援小組參加者
- 252名個人心理健康教育參加者
- 308名小組心理健康教育參加者
- 98次個人輔導